黃芪為名貴藥材,是一種經(jīng)濟價值較高的作物。近年來,因其產(chǎn)量高、價格高,在市場走俏。想要種好黃芪,首先要了解黃芪的栽培技術(shù)與管理辦法。黃芪的栽培技術(shù)分為選地與整地、選種與播種等;管理辦法為田間管理、收獲加工等。
一、選地與整地
黃芪屬深根性植物,比較耐旱,但怕澇。在進行種植時,平原地區(qū)應(yīng)選擇地勢高燥、排水良好、疏松肥沃的砂壤土;山區(qū)宜選土層深厚,排水良好的向陽山坡。地選好后,先施足圈肥、過磷酸鈣等基肥,再深翻、耙細(xì)、耬平,做成寬1米左右的平畦或高畦,以備播種。
二、選種與播種
黃芪主要以種子進行繁殖,播前要除去癟粒及霉腐種子,以確保全苗,減少病害。其種子表皮堅硬、吸水性差、發(fā)芽率較低,播前要采用砂擦、溫湯浸種等措施進行處理。北方地區(qū)一般在3月下旬~4月上旬或秋季9~10月份進行播種。一般采用條播,行距30 厘米,開淺溝,深約3厘米,將種子均勻撒進溝里,覆土2厘米左右,每畝播種量1~1.5千克,播后要注意澆水保濕,約2-3周出苗,秋播需到第2年春季出苗。
三、田間管理技術(shù)
1.澆水與排澇播種后、出苗前,在天氣不太干旱,畦土濕潤的情況下,一般不用澆水。在定苗前后,苗高10厘米左右時要適當(dāng)控水,以利根系向下伸長。雨季要注意排水,防止?fàn)€根死苗。
2.間苗、定苗與除草 在苗高3~6厘米時,按株距3~4厘米間苗。苗高9~12厘米時,按株距10厘米定苗。如有缺苗應(yīng)及時補苗。每次澆水或雨后都要松土保墑,保持畦內(nèi)疏松無雜草。封壟后管理較為簡便,’拔除少數(shù)雜草即可。
3.追肥及時間 一般追肥2~3次,第1次在4月底~5月上旬;第2次在6月中旬,以人糞尿素為宜。若前期脫肥,葉變黃, 可在7月上句再追第3次肥。如準(zhǔn)備第2年收獲,在冬季回苗后, 將人糞、餅肥或畜糞堆鋪在根頭上,少加覆土,防凍又防止肥料流失。
四、收獲加工
“立冬”前后收獲,收獲時先將地上部分割掉,然后在畦一邊開溝,將根刨出,但要防止刨斷。收獲后切下蘆頭,去凈泥土,曬到半干,堆放1—2天,使其回潮,然后攤開再曬,反復(fù)曬幾次, 直到曬干,剪去須根,扎成小捆,即可上市出售或供藥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