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寒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之一,它與大寒、小暑、大暑及處暑一樣,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(jié)氣。那么,今日正逢小寒,小寒吃什么?小寒三候是什么?該節(jié)氣的特點和風俗有什么?
一、小寒吃什么?
1、糯米飯
糯米飯用料簡單,營養(yǎng)豐富是中國傳統(tǒng)主食之一,在南方中國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,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,各種節(jié)日的主食,多為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。有甑蒸加紅棗的糯米飯,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,元宵節(jié)的湯團、八寶飯、糍粑、年糕,端午節(jié)枕頭形和三角的粽子,清明的青團,清明粑。貴州省流行各種口味糯米飯,各種糯米飯的甜咸酸辣做法層出不窮。
2、臘八粥
臘八粥香甜軟糯,古時每逢農歷十二月初八,中國民間流傳著吃“臘八粥”(有的地方是“臘八飯”)的風俗。在河南,臘八粥又稱“大家飯”,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(jié)日食俗?!鹅胗?middot;郊特牲》說蠟祭是“歲十二月,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”,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,和米共煮一鍋,是合聚萬物、調和千靈之意。
3、羊肉
羊肉補體虛,祛寒冷,溫補氣血,北方不少地方有冬天吃羊肉的習俗,中醫(yī)認為,羊肉有壯陽補體的功效。事實上,在江南地區(qū),蘇州人從冬天起也開始進補,所吃的正是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。
4、黃芽菜
黃芽菜煮則湯若奶汁,炒則嫩脆鮮。美黃芽菜是大白菜的一個類群,是北方大棚、南方露地秋種冬收的珍稀名貴新菜種。黃芽菜著名品種有“六十日”、“菊花心”、“瓦蓋頭”、“大包頭”、“小包頭”等。它們的共同特點是:白皮包心,頂葉對抱,包心堅實,黃化程度高,且耐貯藏,為冬令常備蔬菜。
二、小寒三候是什么?
中國古代將“小寒”分為三候:“一候雁北鄉(xiāng),二候鵲始巢,三候雉始鴝。”
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,此時陽氣已動,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;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,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;“雉鴝”的“鴝”為鳴叫的意思,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。小寒節(jié)氣最初起源于黃河流域,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,家家時興用“九九消寒圖”來避寒養(yǎng)生。
三、小寒節(jié)氣的特點和風俗有什么?
1、氣溫特征
俗話說“冷在三九,熱在三伏”,小寒與冬季“數九”中的三九相交,因此進入小寒也意味著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時候。根據氣象部門報道,我國東北地區(qū)小寒節(jié)氣里的平均氣溫在-30℃左右,最低氣溫可達-50℃,黃河流域一帶平均氣溫在-5℃左右,江南地區(qū)平均氣溫也降至5℃左右,平時也會有強冷空氣南下,導致氣溫短期降至更低。
2、動物報寒
按古代歷書記載,小寒節(jié)氣的物候特征為“雁北鄉(xiāng),鵲始巢,雉始雊”。小寒天寒地凍,陽氣萌動,候鳥大雁順陽氣而活動,此時出現北飛跡象;喜鵲是感陽氣萌動而筑巢的留鳥,小寒開始筑巢穴,并將巢門南開,以躲避北方寒風侵襲;雉,俗稱山雞,也感陽氣而發(fā)聲,小寒時節(jié)開始鳴叫。這些物候提醒人們小寒的到來,開始本節(jié)氣內的生產農事與生活等。
3、臘祭風俗
臘祭祭祀百神,祈求五谷豐登臘祭,是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(tǒng)祭祀文化。古人逢臘月就要圍獵,以捕獲的禽獸作“犧牲”祭祖宗。據《風俗通》記載:“臘者,獵也。因獵取獸祭先祖,或者臘接也,新故交接,狎獵大祭以報功也。”由此可以看出,“臘”就是打獵,用打來的野獸或自己養(yǎng)的家禽進行祭祀,祭祖先,祭百神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上文中提到的吃一些傳統(tǒng)食物,也是小寒節(jié)氣的風俗習慣。
可以知道,小寒可以吃糯米飯、臘八粥、羊肉、黃芽菜等食物,該節(jié)氣的特點就是寒冷,但是卻還沒有冷到極致。